第1014章 重返地中海(上)-《万岁约阿希姆》
第(1/3)页
夜幕行将降临,德国柏林的夏洛腾堡宫,御前会议仍在进行中……
富丽堂皇的会议厅里,67岁的小威廉皇帝半倚半靠地坐在他那张镶满宝石的金色椅子上,42岁的路易皇储毕恭毕敬地坐在他的左手边,右手边则是德意志帝国的现任首相、常以“俾斯麦第二”自诩的海因里希-冯-尼格特伯爵,依次往下是帝国的内阁大臣们、帝国总参谋长以及陆海空军参谋长。
此次御前会议,首要议题便是新联合王国强行出兵马耳他,德国对此当作何应对。很显然,这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议题,如何取舍,牵涉到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战略层面的全盘考虑。
新奥意三国打的这场战争,前后虽然只持续了短短四个多星期,但它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却一点也不小:面粉价格上涨了30%-40%,贵金属价格平均上涨了40%,药品上涨了50%,工业原料价格上涨了20%-70%不等,商品价格的暴涨致使各国社会和生产秩序受到冲击,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。
德国人家大业大,这点损失无伤国体,而且不必亲自出手就让意大利人领受了教训,在同盟国阵营内部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,可说是捡了个大便宜。不过,这场战争也让德国人重新认识了地中海的战略地位——如今的德国工业高度依赖于中东和波斯湾地区出产的优质原油,由于地中海腹地在战时被宣布为交战区,往来于中东和欧洲的油船只得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,运输耗费和时间成本大幅升高不说,还有3艘油轮和2艘货轮因触礁而损失掉了,德国海军为救援失事船只、搜寻幸存船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,还被一些负面的社会舆论搞得焦头烂额。
就在停战协定签署后不久,德国海军参谋部向皇帝和总参谋部提交了一份战时评估报告。这份报告指出,德国海军的现有力量足以应付两洋作战,能够同时挫败两个强国联手发出的挑战,但舰队战斗力的保持和发挥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勤供应的保障,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德国海军主力分散部署在本土、亚速尔群岛、波斯湾,而这个战略大三角的重心,恰恰位于德国军队不直接控制的地中海!
借着讨论马耳他事件该如何应对的机会,代表德国海军列席御前会议的林德曼将军一针见血地指出,石油是德国军事机器的源动力,如果不能加强德国对地中海的控制力,保证地中海运输线在任何时期的高度安全,那么下一步就要在东非、南非、西非沿岸地区建立一系列的军事据点,或是想方设法铺设从巴士拉到柏林的陆上输油管道并保证其安全。
听完了海军参谋长的阐述,小威廉语速平缓地叙述道:“马耳他,本来就是德军将士们在前线浴血搏杀,奋力击败协约国军队后,从英国人那里得来的战利品。1933年,为了稳住意大利人,让他们不在背后捅我们刀子,才将它交予意大利军队占领。如若意大利的王权崩塌,政权崩溃,那么,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宣布1933年签署的《柏林-罗马条约》作废,重新将马耳他纳入帝国的海外版图。”
皇帝言毕,首相冯-尼格特伯爵和外交大臣冯-马沙尔男爵皆是凝眉沉思的表情,反观在场的军人们,一个个莫不是眉飞色舞,磨拳赫赫。
地中海,几千年来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帝国的兴起与衰败,马其顿人、罗马人、波斯人、土耳其人,在他们的鼎盛时期都曾统治过地中海。曾经称霸世界的英帝国虽未大量掠取地中海沿岸土地,但凭着对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占领,以及在地中海派驻具有相对优势的舰队,同样取得了左右地中海局势的话语权。
作为继英帝国之后又一个殖民领地遍及世界的日不落帝国,德意志帝国在赢得一战胜利后,将有限的精力放在了扩张亚非美洲殖民领地、角逐世界霸权上,因而主动让出了地中海的控制权,使地中海沿岸国家相互制衡、互相牵制。就那个时代的国际形势而言,这步棋走得无可厚非,只不过随着世界格局的变迁,对地中海“失控”,逐渐成为新任世界霸主的一处软肋,一块心病。
第(1/3)页